娱乐天天聊东方财通东方财通
在上世纪90年代,
《曲苑杂坛》可是一档经典节目。
节目中相声的包袱、杂技的惊叹、小品的笑声,
点亮了90年代的每个夜晚。
这档节目也成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
节目的制片人兼导演就是汪文华。
然而在2011年的时候,《曲苑杂坛》这个栏目竟悄悄的停播了。
同时汪文华也离开了中央电视台。
展开剩余91%舞台上的灯光
1991年,《曲苑杂坛》刚开播时,
没人看好这档“老派”的曲艺节目。可她不这么想。
年轻时在文工团当演员,她就爱上了评书和相声的魅力,
尤其在老师袁阔成的影响下,她喜欢这种韵味。
到了央视,她觉得曲艺不该只是茶馆里的消遣,
而是能让全国观众都爱上的艺术。
于是,她一手策划了这档节目,
亲自挑演员、设计环节,连片头曲的每个音都反复推敲。
节目一播出,瞬间吸引了不少观众。
相声逗得人捧腹,杂技看得心跳加速,小品让人又笑又感动。
她把传统曲艺和现代综艺掺在一起,
弄出了“快活林”“笑不笑由你”这些新奇的板块。
观众爱看,收视率噌噌往上涨,
还把《综艺大观》都比下去了。
汪文华不光是主持人,还是制片人、导演,
每年都很忙,可她乐在其中。
她曾说过,生活好了是为了工作,
工作好了反过来也是为了生活。
正是这种心态,使她的生活既忙碌又充实,既平淡又绚烂。
可以说她是个女强人。
挖掘新人的慧眼
录制现场,汪文华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
她喜欢站在台下,盯着演员的每一个动作,
听观众的每一声笑。
她还有个原则:作品好坏说了算,不管你是新人还是大牌。
她看中了洛桑的灵气,
让他带着《洛桑学艺》上了节目,结果一炮而红。
买红妹和韩兰成的组合,也是她一眼相中的,
带着浓浓民族风的小品让人眼前一亮。
她不光捧红了艺人,还让《曲苑杂坛》成了曲艺界的“黄埔军校”。
好多后来出名的相声演员、表演者,都是从这舞台走出去的。
有人说,连郭德纲都眼馋这节目,想挤进来露一手。
汪文华不图名利,只想让好作品说话。
节目组拿了全国十佳摄制组的奖,她自己也得了金话筒,
得到很多荣誉,可她从没觉得自己多了不起。
每次录完节目,她就默默收拾东西,赶回家给女儿做饭。
家里的温暖灯光
生活中的汪文华也让人佩服。
丈夫常年在日本工作,一走就是17年,她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
没外卖,没家政,她还是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娱乐天天聊
公婆夸她比亲闺女还贴心,女儿也在她的影响下,懂事得让人心疼。
曾经她也有和丈夫团聚的机会,
早在1994年,她就已经获得日本的留居签证,
可她放不下《曲苑杂坛》,放不下那个让曲艺发光的舞台。
每次录节目,她都把疲惫藏得严严实实,
站在台上,笑容还是那么自然。
同事说她是“超级女人”,可她只是笑笑,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命。
家庭和事业,她都不想辜负。
风波中的坚持
然而事业顺利的同时,她也遇到了一些麻烦。
在2005年,姜昆公开批评《曲苑杂坛》的片头曲,
说“相声”唱成了“响声”,听着别扭,
还拉来马季、冯巩一起给央视写信。
节目组赶紧改,用女声重新录了片头曲。
可风波没停,姜昆又在研讨会上点名批评。
有人传言,这事跟汪文华拒绝姜昆办相声专场有关。
她觉得,节目是公家的,不能为个人开后门,合作得公平,作品得过硬。
这场风波让节目感觉到了压力,但它还是坚持了6年。
到了2011年,事情变了。
地方台的选秀节目火了,网络视频也开始抢观众,
电视的日子不好过了。
《曲苑杂坛》后期的节目偏向魔术杂技,
相声少了,观众也慢慢流失。
最终,节目停了,20年的辉煌画上了句号。
有人说是姜昆的举报拖了后腿,有人说是时代变了。
真相到底是什么也没人说的清楚,但听到那片头曲的旋律,
仍让观众回忆得津津有味。
退隐后的生活
节目停了,汪文华也慢慢淡出视线,退居幕后,
在她65岁那年,有网友拍到她的近照,
那时候她满头银发,气质还是那么温婉。
在2022年的时候,她接受过一次采访,
那是在黄山,她偶然的一次旅游,
被黄山的美景和人吸引了,就常年旅居在此。
和村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养花弄草,还教当地人一些传统文化,过着田园般生活。
悠闲生活的同时,她偶尔还在公益活动上露面,
比如2023年为传统文化发声,
她还是那个为曲艺操心的汪文华。
在今年的贺岁曲艺晚会上,她还出来主持节目,
主持的风格还是没变,
有网友说,如今70岁的她也没变老,和以前一样。
她也经常陪伴家人,2007年丈夫回国,
女儿也长大有了自己的事业,
公婆年纪大了,她还是细心照顾着。
结语
如今《曲苑杂坛》虽然没了,但它的影响还在。
喜欢这档节目的人聚在一起,
总有人会哼起那段片头曲,聊起洛桑的笑,买买提的俏皮。
那是个电视机前一家人挤在一起的年代,
是个曲艺还能让全国观众开怀大笑的年代。
如今她还在传统文化上做着贡献,
也正是她的坚持,留下了这些经典。
娱乐天天聊
发布于:山东省同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